/语言/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02/127心会而神通一“不知道”语言与思维教学举隅唐庆华唐庆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美术学校教师。摘要:阅读文本中常有一些语言看似很平常,但其实很有张力,含有独特的意蕴,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这不仅是文本语言的“应有之义”,可能也正是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我们要有敏锐的语感意识,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适度分析、挖掘和细致品味、瑞摩,把握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做到心领神会,意明语达,让阅读生命在课堂中蓬勃。本文以许多文本中经常出现的“不知道”一词教学为例,从意蕴、情态和构思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与思维教学的具体问题及其意义。关键词:“不知道”;语言与思维;教学意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认为,写诗作文要能够“有意而言”“言”要能够“出于其意”,否则就可能“言有浮于其意,而意有不尽于言”(《策略一》)。清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则借警幻之口,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他们的话揭示了语言与思维的一对矛盾一一“意”与“言”。就文本理解而言,学生要能够将文本语言之“意”从“心会”转为“口传”,由“神通”而能“语达”。这需要教师立足文本语言,调动学生思维,通过对语义细致而精确的分析,实现对文本意义全面而透辟的解读。“不知道”看似平常普通的一个词语,在许多文本中都有出现,有的意思浅豁,易于理解,但有的却极具张力,要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探寻其深层意蕴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感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仅举数例,作简要论述。一、探究“不知道”的意蕴有的文本中,“不知道”出现多次,需要启发学生细致思考,深入探究其内在意蕴。如杨振宁《邓稼先》的第五部分有三处“不知道”(“不知"):1.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2.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3.“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登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第1处:“不知道”是对邓稼先的一种瑞测,却自然让人联想到唐代李华笔下的古战场空旷无边、荒�恶劣、阴森可怖、神秘莫测、查无人迹,这正是邓稼先工作环境的特点,让人想到邓稼先在如此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