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MUSICLOVER为什么要听布鲁克纳?WhyListentoBruckner?由聆听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想到的文字_胡钰冰ThoughtsonListeningtoBruckner’sSymphonyNo.8MUSICSEA乐海拾贝“没有人能第一次听布鲁克纳就爱上这音乐。”安东·布鲁克纳(AntonBruckner)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奥地利作曲家、管风琴家和音乐教育家,晚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布鲁克纳是不易接近的,他的音乐是抽象的,但若沉浸其中,你的灵魂必定会为其崇高性所震撼。他的交响曲是纯音乐塑造的巍峨的精神教堂,处处充斥着崇高的启示和神秘的气息,浑厚的音乐语言、史诗般的旋律、真诚的情感体现,犹如绝望中对峙黑暗的慰藉,包裹着、激荡着。不过,崇高往往是以虚幻为代价的。布鲁克纳秉以超脱的天国情怀,用音乐寄托希望,迈向庄严、赤诚的彼岸,只为寻得一番净土。生与死的“启示录”前不久,张艺携手上海爱乐乐团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了布鲁克纳的鸿篇巨制——《第八交响曲》,演出时长一个半小时左右,乐队近百人。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完成于1887年,首演于1892年。这是布鲁克纳笔下最后一部完整的交响曲,是其交响曲作品中最长的一部,雨果·沃尔夫称之为“巨人的创造”。该作乐队规模十分庞大,响亮、饱满而细腻的管弦乐声、不断递进的旋律,以及铜管和打击乐器坚定、庄严的音响效果,共同塑造了这部宏伟壮丽、浩瀚如烟的交响乐作品。《第八交响曲》延续了古典主义交响曲的四乐章模式。第一乐章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气质,共三个主题,以庄严的序奏拉开帷幕,弦乐和铜管的齐奏营造出整曲恢弘的基调,随后逐渐演变为弦乐演奏浩浩荡荡的主题,采用了主题变形的手法,半音化的旋律布鲁克纳312024.020102《第八交响曲》乐谱手稿布鲁克纳邮票0102下行、游离的调性、不稳定的和声、小提琴的震音,充斥着不安和挣扎,在混沌中成形,最后在C小调上趋于平和。随着音响力量不断汇集、跌宕起伏,音乐呈现出富有歌唱性的色彩明亮的众赞歌主题,明朗温暖,在饱满的和声与延绵不断的旋律渐进中推至激动人心的高潮,典型的“布鲁克纳式发展”,采用了“布鲁克纳节奏”。然后音乐由圆号、木管奏出节奏鲜明的主题动机,力度逐渐增强,气势澎湃激昂。展开部简短,为铜管和木管的模仿对位,再现部并没有在辉煌中结束,而是在悲剧性中收束。第二乐章谐谑曲,虚幻和幽默诙谐结合,为听众呈现了另一种新的色彩感受。小提琴以轻柔舒缓的颤音奏出下行六和弦,飘摇晃动,仿佛梦境般虚无,为音乐注入玄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