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前沿2024年1月第14卷第3期综合医学·127·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患者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张朝浩(茂名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广东茂名525000)【摘要】目的:分析微卫星不稳定型(MSI)胃癌患者癌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MSI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20年12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病理标本作为研究样本,对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根据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情况,分为MSI组(26例)与非MSI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胃癌组织PD-L1阳性表达率;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MSI胃癌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SI胃癌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的相关因素;比较MSI胃癌患者PD-L1阳性与阴性表达的3年总生存率。结果:MSI组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为61.54%(16/26),非MSI组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为37.38%(37/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3,P<0.05);MSI胃癌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Ⅰ~Ⅱ期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率低于Ⅲ~Ⅳ期患者(P<0.05)。以MSI胃癌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作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直径、肿瘤位置、分期情况、分化程度等观察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是MSI胃癌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6,P<0.05);MSI患者PD-L1阳性表达3年总生存率为37.50%(6/16),低于MSI患者PD-L1阴性表达3年总生存率为70.00%(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2,P<0.05)。结论:MSI型胃癌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患者PD-L1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D-L1阳性表达的MSI胃癌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明显降低。【关键词】胃癌;微卫星不稳定型;程序性死亡-配体1;预后【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24)03-0127-03胃癌是一种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对国人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此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胃黏膜上皮,在胃的任何部位均有可能发生[1]。胃癌的形成是一个多步骤演变过程,是在遗传基因、致癌因素等的作用下,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动态平衡被打破,开始呈现慢性炎症、异型增生的演变趋势,最后导致细胞出现失控性生长,发展成了胃癌[2]。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是由于DNA修复系统缺陷引起的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