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第37卷第7期2024年4月Vol.37No.7April2024艺术科技0…引言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媒介变革背景下,以“两微一抖”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成为人们参与公共议题讨论的重要空间,网络公共领域成为几乎触手可及的现实。一批以政府为传播主体的政务新媒体账号不仅作为现实城市的“数字孪生”建构着城市形象,还向网民传播着城市治理与政策议题,其评论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政策讨论的平台,成为可能的网络公共领域。随着城市竞争的日益激烈,不少城市开始在差异化战略下挖掘自身特色,通过品牌化方式提升竞争力。在城市建设与治理阶段,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如今不断发展起来的所谓“网络公共领域”能否实现品牌化?能否成为可持续的理想公共领域并为城市发展提供助力?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1…理论回顾公共领域概念最早见于汉娜·阿伦特的著作《人的条件》,其强调生命的价值在于参与公共生活、展现自我[1]。但在现代化浪潮下,大众文化使政治公众蜕变为分散的大众,成为极权主义的土壤。基于对极权主义的批判[2],阿伦特提出通过言语和行动展现自我进行互动的公共领域构想。哈贝马斯延续了公共领域思想,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对其进行了历史性追溯,认为存在于18世纪的可供公众自由发表意见的公共空间是公共领域的理想型,重建它的关键在于保证参与者对公共事务独立展开理性讨论。不同于阿伦特将公共领域视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纽带,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建立在“国家—社会”二元论的基础上,他认为公共领域是公权力与私人领域的中间环节[3],是国家与社会双向互动的空间[4]。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公共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网络平等、去中心等特性似乎无限趋近理想中的公共领域。有关“网络公共领域”的讨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公共领域已在网络时代回归[5],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是典型的公共领域[6],甚至是“扩大化的公共领域”[7];另一派则持怀疑态度,认为网民并不是具有“交往理性”的公众,往往既不专业也不理性[8],网络公共领域距离真正的公共领域还存在距离[9]。但无论如何,网络确实强化了国家与社会之中间领域的存在感,对城市公共治理和公民政治参与起到了积极作用[10]。品牌整合论观点认为,品牌是一种与消费者共创形成的公共关系。品牌化既是用符号化的方式赋予产品或服务价值的过程,也是多元利益主体共同构筑信用体系以提升整合价值的过程[11]。城市品牌观念网络公共领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