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心理学通讯2023年第6卷第2期张豪1,文学2*替代性尴尬的研究进展替代性尴尬的研究进展摘要:替代性尴尬是一种独特而又常见的情绪体验,是个体因他人的尴尬而替代性地感到尴尬的心理过程,是社会性情绪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回顾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梳理了替代性尴尬的独特认知机制、生理反应机制和脑机制,分析了感知性和意向性情境特征以及人际联系对替代性尴尬的影响,总结了替代性尴尬多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未来对替代性尴尬的研究应当在不断扩展视角的同时,继续探索其潜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整合的理论框架。关键词:替代性尴尬;共情;认知机制;社会交往[心理学通讯,2023,6(2):112-120doi:10.12100/j.issn.2096-5494.223018]张豪,海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20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认知。1海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海口5711582海南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基地,海口571158综述*通信作者:文学wenxue02@gmail.com11前言前言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经历一些尴尬的情境,例如:课堂上表演欲强的同学故意哗众取宠,晚会上主持人念错了出席嘉宾的名字,演出时歌手突然打了一个绵长的嗝等等。即便我们不是这些事件中“出糗”的当事人,有时仅仅是在场也足够让我们感到尴尬。1987年,Miller和Rowland的研究就已经证实了这种因他人的尴尬而尴尬的现象存在。他们发现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做出一系列反常的事件时(比如突然唱歌、跳舞或者在陌生人面前发脾气),在场的其他人便会感到尴尬,甚至有时当事人自己都没有感到尴尬,旁观者却也能进入这种替代性尴尬状态。研究者将这种特殊的间接情绪体验命名为共情性尴尬(empatheticembarrassment)或者替代性尴尬(vicariousembarrassment)。这两个概念不完全一致,共情性尴尬仅指当事人和旁观者都体验到尴尬的情况,替代性尴尬涵盖的范围则更广,还包含了当事人并未意识到尴尬而旁观者却能体验到的情况。在Miller和Rowland的研究之后,替代性尴尬逐渐成为了社会情感研究的新领域。研究者曾就替代性尴尬是否只是尴尬的一种具体形式进行了探讨。Chekroun和Nugier(2011)认为这两者都是在个体自我形象受损对自身社会身份认同产生威胁时所形成的情绪体验,尴尬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关系越亲密,双方获得这两种情绪体验的差距越小。Uysal等人(2014)却认为,不同于尴尬,替代性尴尬是一种更复杂的情绪反应,包含个体对负面评价的恐惧、对当事人的共情以及自我观点采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