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wjsxkt@163.com教材JIAOCAI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走近鲁迅”单元,这个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两篇鲁迅的作品,其中《少年闰土》节选自小说《故乡》,《好的故事》是一篇散文诗;另外两篇是别人怀念和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老师们普遍感觉这个单元的教学难以把握,一方面是觉得鲁迅的文章不好理解,尤其是《好的故事》,感觉抓不住文章的重点,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另一方面是语言表达层面,鲁迅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较大的区别,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如何把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整合为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亲近鲁迅,甚至喜欢鲁迅,应当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要使命。一、小学阶段鲁迅作品教学中的难点与误区鲁迅作品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要在不同的学段不断接触鲁迅作品,这是因为鲁迅本人及其作品在现代母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鲁迅作品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三怕”之一。如何让学生不怕鲁迅作品,对于小学阶段的鲁迅作品教学至关重要。鲁迅作品教学的困难,除前面提到的因时代隔阂造成的接受困难外,更多的是因为教学观念和认识上存在误区,教学中往往以抽象的鲁迅代替由作品阅读形成的对真实立体的鲁迅的认知。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定位让鲁迅的形象变得高大上,特别是塑造出的斗士形象,让鲁迅长期高居“神坛”,令人难以接近。似乎鲁迅的文章每句话都有丰富复杂的社会内涵,每篇文章如果不深挖其思想内涵,好像就意味着没读懂鲁迅。如此一来,已经固化了的抽象鲁迅代替了学生从课文中真实感知到的鲁迅。面对神一般存在的鲁迅,教师和学生自然望而却步。至于有关鲁迅作品的认识,也不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而得出的,而是以作品不断地去验证那些早已成定论的说法。对于鲁迅作品的这样的认识,是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背道而驰的。无论是从人生阅历还是知识储备上,小学生都不具备理解抽象化的鲁迅所衍生出的那些深刻结论的能力。正如一线教师所感慨的,“事实上的确如此,我们语文课堂上的‘鲁迅’,他就是一个战士,我们的‘鲁迅教学’就是在认识一个‘革命化的鲁迅’。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们都只认识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脸谱化鲁迅’。剥离了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革命化鲁迅’,势必令人产生距离”[1]。如何在语文学习中走近鲁迅——“走近鲁迅”单元的分析与教学建议河北师范大学王永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郭根群【摘要】小学六年级的“走近鲁迅”单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