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RA和MCR的西双版纳州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蒋艳玲1,2,付黎涅3**,夏既胜2,刘丹莹2,何士俊2(1.贵州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贵州贵阳550002;2.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3.云南交发咨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100)摘要:构建基于现状的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生境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敏感性4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因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GRA)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划分生态安全等级,识别生态源地、廊道和节点,构建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措施.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0.571,处于一般安全水平.其中,安全等级面积占比为7.43%,较安全为39.23%,一般安全为13.23%,预警为23.64%,危险为16.47%;空间分布上,三县(市)生态安全水平均处于一般安全,且景洪市(0.573)>勐腊县(0.571)>勐海县(0.568),预警等级在景洪市和勐腊县的占比均超过27%.②研究区共识别出生态源地7934.91km2;生态廊道132条,长度2188.82km;生态节点53个.③研究区划分出3类生态保护分区.其中,生态保护区需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控制区需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供生态产品;生产活动区需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内开展生态安全保护提供依据,研究探索的基于GRA和MCR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方法可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GIS空间分析;灰色关联法;MCR模型;生态安全格局;西双版纳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8−7971(2024)02−0366−13生态安全(ecologicalsecurity)是指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生活、物质资源、基本权利等方面得到保障的状态[1],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可持续性和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如气候调节、水土保持、食物供给和灾害防御等[2].经济社会的现代化、高速化发展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加剧自然资源的消耗,物种灭绝、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盲目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必将导致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的加速到来[3].国外有关生态安全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4-6].国内起步稍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关注于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7-8].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