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第41卷第1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Minzu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41,No1Jan2024【作者简介】郝,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时期黔西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2022FMZB007)阶段成果。①FredrikBarthEcologicalRelationshipofEthnicGroupsinSwat,NorthPakistanAmericanAnthropologist,NewSeries,vol58,no6,1956.②尚晨光,赵建军:《生态文化的时代属性及价值取向研究》,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年第2期。③卢风:《生态文明》,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10页。④LatourBFacingGaiaEightLecturesontheNewClimaticRegimeCambridge:PolityPress,2017地方性知识生产与重构:西南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当代价值郝(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现代化。西南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生共荣、与自然协调发展而形成的地方性知识。传统与现代并非断裂性的对立,而是互补性的统一。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西南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生计模式、生态禁忌等“地方性知识”体现了各民族在地化的内生秩序生产能力,指引民族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具有培育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引导消费领域的绿色生态转型、维持生物多样性与良性文化生态、树立区域特色的大食物观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文化自运行机制互补促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价值。关键词:生态文化;地方性知识;在地化;自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2024)01-0085-10民族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区。西南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地方性知识体现了“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