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124·从生存政治到生活政治:日常生活视阈下的乡村治理转向张瑞环,黄辉祥摘要:生存政治、生活政治两个概念分别代表从传统到现代发展的不同阶段。生存政治阶段的主题是满足基本生存,生活政治阶段的主题是追寻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用生存政治、生活政治概念考察我国乡村社会变迁,发现当下乡村正处于从生存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过渡期。从日常生活视阈来看,我国在传统农业社会乃至改革开放初期的现代农业起步阶段,都维持着一种生存政治的状态,相应的治理也以维持生存为导向。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才使农民基本摆脱生存政治状态并开始向生活政治状态过渡。转向生活政治的乡村治理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供多元的社会参与方式、生活方式选择,促使治理方式由宏观的事本主义向微观的、以服务为主的人本主义转型,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提供更多价值观念、情感链接以及自我实现方面的选择。关键词:生存政治;生活政治;日常生活视阈;乡村治理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码:1671-0681(2024)02-124-010作者简介:张瑞环,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基层治理;黄辉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基层治理。一、问题的提出在新时代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战略的输入下,我国已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农民的生存条件在温饱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传统农村从未有过的情形,也是农村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和安全需求、社交(爱与归属)需求、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种a。一般情况下,人只有在生理、安全需求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产生社交、认同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广大农民已经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开始追寻社交、认同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需求在乡村生活中主要以生活政治的方式呈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b。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在心理和行为上都成为现代人,它的管理机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收稿日期:2023-09-08a[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0-53.b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