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广场2024年03月(总第261期)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博物馆语篇翻译研究——以孔子博物馆为例□辛慧仪[摘要]曲阜市孔子博物馆是代表中国儒家文化精髓的综合类大型博物馆,在国际上孔子和儒家文化备受推崇,因此加强其文化宣传至关重要。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通过分析孔子博物馆的话语翻译和整体意义建构,探讨文化、语境、内容、媒介四个层面,结合具体实例,研究不同文体特征和多模态交互对博物馆话语翻译的影响,以期为数字时代的博物馆话语翻译提供启示和借鉴。[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博物馆翻译;孔子博物馆[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4)09-0007-04收稿日期:2023-12-3作者简介:辛慧仪,曲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1研究背景博物馆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巨变中,已由以往的社会公益机构转型为承担多元职能的重要机构,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为了有效地传播文化,翻译就需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多语言模态用多种媒介,包括语言、图像、声音等,构建了复杂的传播方式。根据张德禄(2018)的研究,非语言符号的使用频率呈现显著增长。多语言模态的引入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多种信息交流模式的系统互动。随之,多模态话语分析和基于这些理论的多模态翻译理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张德禄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句法理论,构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新框架。他认为话语分析应该综合考虑语言、声音、图像、语气、语调等非语言符号,在文化、语境、内容、表达等多个方面分析整体意义。这一理论基础源于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他认为语言不仅是社会代码,还体现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话语功能。目前,本土多模态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和影视翻译领域,大部分研究仅限于应用多模态框架分析翻译内容,缺乏对多模态翻译的系统研究。刘桂兰(2018)的研究以“逻辑—语义”关系系统为基础,考察了博物馆简介和美术藏品的多模态话语合成,探讨了图文模式共同作用下的语义建构功能,但未涉及数字化趋势下博物馆新风貌的翻译。徐雪英(2021)的研究从五个层面分析了浙江自然博物馆安吉藏品的多媒体话语翻译和公共意义建构,顺应了藏品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未来,国内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多模态翻译的深入研究,探索更多新模态下的翻译问题,为数字时代的博物馆语篇翻译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近年来,博物馆语篇翻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赵佳荟和冯克江(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