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育观察大概念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期间的“认知革命”。布鲁纳是这一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主张应该教授“大结构”或“大概念”,而不仅仅是事实和技能。进入20世纪后半叶,大概念教学开始在美国教育改革运动中被广泛探讨和实施。90年代至今,大概念教学在我国经历了引入与探索、政策推动与推广、理论拓展与实践推进三个阶段。一、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是对学科知识及相关概念间关系的抽象表述,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及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高度概括,是学科核心内容和教学核心任务,其体现学科知识背后的聚焦学科本质的核心观念、思维、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共识性、统领性等共性。大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科中的具体概念,它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式:概念、观念和论题。大概念可以是一个学科中的核心概念或术语,能够组织和整合知识、解释和预测现象。如,生物学中的“基因”、化学中的“反应”等。大概念也可以是一种观念或观点,它代表了学科中的一种思想或理论,具有指导性和解释性。如,历史学科中的“民主思想”、哲学学科中的“自由意志”等。大概念还可以是一个论题或问题,它涉及多个学科或领域。如“气候变化”等。大概念中的“大”不是指庞大,而是指核心,是指其具有生活价值,即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大概念是上位概念,是一种处于更高层次、能够连接下位概念,能在更大范围内具有普适性解释力的概念;是认知框架,是有组织、有结构的知识和模型,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认知框架和结构;是核心概念,能够促进学习者的持久记忆和深刻理解。可以说,大概念是基础和框架,它使得小概念之间不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概念则是大概念的具体表现和实际应用,小概念在大概念的背景下得到解释和阐述,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概念。只有当小概念与上位的大概念对接上,小概念才能处在连接中,并随着大概念的运用而被不断被激活。大概念是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关键内容,也是学科思维和方法的基础。它们是学科思想和理论的载体,是具体知识背后的核心内容,具有较为广泛的普适性和解释力,是深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二、大概念与大主题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讲,大概念、大主题都指向以认知结构化思维为基础所进行的课程设计,都主要利用学科基本知识框架中核心性的概念与主题,将相关知识、原理、技能和活动等要素进行整合。从狭义上讲,大概念、大主题是课程结构化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