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24.404人物编辑赵静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全面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在新课标阐释框架下,“以文化人”是指将文本中的道理、精神和思想化入人心,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其中,“文”是起点,是道理、精神和思想的载体,“化”是目的。在统编教材中,可以理解“文”是指统编教材文本以及相关教学资源。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并举的方式进行编排,其中人文主题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结构化视域”是以结构化的视野和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教学层面主要表现为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教学。结构化思维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结构性的特征。通过结构化思维,有助于个体理清逻辑,更好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结构化思维可以促使学生把握学科本质和思想,促进学生的思维结构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美国认知心理学先驱布鲁纳提出结构课程理论,并将该理论应用于美国的学校课程改革中,主张课程应该按照学科的基本结构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结构”来实现教学目的。[1]现阶段的单元教学中,多是从语文学科的一个点或者一个方面甚至是不相关联的课例形式进行实践,触及的往往是认识性知识,缺乏全局性、系统性的智慧性知识和教养性知识培养。长此以往,很难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从而降低学科育人的效果。一、教材解读结构化:形成教材主题解读的框架与路径现阶段文本解读出现的问题,多是在工具性与人文性认识上出现了一定偏差。例如,“重文轻道”——对“道”的理解狭窄化、标签化,不顾文本原意和文本体式,忽略了学科的价值取向;“文道脱离”——对“道”的理解机械化、碎片化,脱离语结构化视域下“以文化人”的单元教学策略刘文虎中学高级教师。成都市青羊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国学教研员。四川省中小学教科研库专家,四川省教育学会小语学会学术委员。统编教材及民族地区教材教师用书编委,人教社统编教材培训专家,《成都教育》特约编辑。30余篇文章在各级刊物发表,独著或参编多部书籍。主持或主研全国及省市多项课题,主研课题获省政府成果一等奖。参加全国及省市赛课获一等奖,在全国各地多次开展讲座、送教、献课等活动。摘要:结构化视域是以结构化的视野和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文化人”是指将文本中的道理、精神和思想化入人心,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