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5期SHANTOUUNIVERSITYJOURNAL(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ONTHLY)Vol.39.No.520杰克·伦敦的亚太叙事与种族伦理意识王丁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摘要:1907年,杰克·伦敦携妻子查米安乘坐“蛇鲨号”进行亚太航行并收集素材,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其中,《麻风病人库劳》用夏威夷领袖库劳的英勇抗争替换了水手斯托尔兹版本中重要的家庭情节。不少学者认为,该作品使伦敦摆脱了“种族主义者”的标签。然而,若考虑整个亚太叙事的脉络,伦敦则表现出对黄种人强烈的蔑视。那么,这种对有色人种的区别对待将如何理解呢?“脑文本”概念与种族伦理意识对亚太叙事的解读可以揭示出库劳故事的改写并非出于种族正义,而是受19世纪末美国社会流行的斯宾塞思想的影响,由此折射出伦敦的种族伦理悖论与美利坚民族共同体利益的一致性。关键词:杰克·伦敦;亚太叙事;种族;脑文本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225(2023)05-0086-08虽然杰克·伦敦因其北疆小说声名鹊起,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通过海洋进入文学世界的"。维罗妮卡·瓦申克维奇(WeronikaLaszkiewicz)更是将他誉为“写作中的水手、航海中的作家”2。13岁时,衣衫楼的伦敦揽钱买下了一条旧船,开始在旧金山湾上练习航行技术[323-24。由此,贯穿其一生的海洋情结便开始生根发芽。到了1907年,成为畅销书作家的伦敦才真正拥有了自由航行的经济实力。于是,他循着约书亚·斯洛克姆(JoshuaSlocum)的足迹开始环球航行。尽管环球航行因伦敦身体恶化,最终未能完成。但率先完成的亚太航行成了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创作源泉。亚太叙事是19世纪美国文学的传统母题,自赫曼·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e)将泰比岛塑造为“人间天堂”以降,美国作家就追随着其步伐对亚太地区展开了浪漫的文学想象。到了20世纪,收稿日期:2023-03-04作者简介:王丁莹,女,河南郑州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恰逢美国对外扩张,它将自己的“后湖”扩张到整个亚太地区。作家们对该地区的文学想象与帝国扩张互补互动,伦敦的作品自然也在其中。不少学者都从帝国意识形态的视域解读伦敦的亚太叙事。罗德·爱德蒙德(RodEdmond)从疾病与身体人手,探讨了殖民人侵对土著文化的破坏。而詹姆斯·伦德奎斯特(JamesLundquist)认为,伦敦在种族书写中表达出了对被压迫民族同的情感,使他摆脱了种族主义者的标签。但是,这些非黑即白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