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第41卷第3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Minzu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41,No3May2024【作者简介】宋河有,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域旅游发展中内蒙古地区旅游符号特色优势培育研究”(21BJY201)阶段成果。①彭丹:《旅游迷思研究述评》,载《旅游学刊》2015年第9期。②[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页。③宋河有:《地方旅游符号的形成与调适:从文化遗产地到全域旅游空间》,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9期。非遗旅游迷思生产:从民间传承、舞台展演到文化旅游节———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例宋河有(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非遗旅游迷思是非遗旅游项目引发人们产生旅游想象而形成的旅游吸引力。在实地考察、研读史料和相关文献基础上,根据罗兰·巴特思的迷思学理论思想对民俗类国家级非遗鄂尔多斯婚礼从民间社区走上文艺舞台、景区舞台以及形成文化旅游节的实践历程剖析发现:非遗旅游迷思包括本真性迷思、地方专有性迷思和神圣仪式性迷思,是旅游目的地迷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目的地以民间社区传承为本底,将当地的仪式、乐舞和礼仪等文化元素通过文艺舞台和景区舞台展演以及举办文化旅游节等形式创新生产形成非遗旅游迷思;当地居民、政府、旅游企业与艺术团体、游客、传播媒体等多主体共同参与非遗旅游迷思生产并共创非遗旅游迷思经济效应。在新时代,非遗旅游迷思生产应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为指引,在文化本真性传承基础上不断挖掘时代元素,与旅游目的地迷思相协同并从时空与产业层面强化迷思效应。关键词:非遗旅游迷思;民间传承;舞台展演;文化旅游节;鄂尔多斯婚礼【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2024)03-0042-10迷思这一学术称谓是国内学者对英文“myth”的跨语境语义理解和翻译结果;并且对其译为“迷思”还是“神话”,还存在不同观点。①迷思学属于符号学的分支,迷思(myth)是指一种特殊符号。迷思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法国文化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思(RolandBarthes,又译为“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