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艺术家Theartists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民族性与演奏技巧□沈童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大胆革新,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新颖,技艺高超,其主题以波兰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中心,有着热情奔放的旋律与灵活自如的音乐结构。在肖邦绝大部分音乐作品中,总是带着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他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的痛苦与悲哀也源于祖国的沦陷。在这种背景下,肖邦成为一位既具有浪漫派风格又具有民族乐派风格的优秀音乐家。《革命练习曲》便是在肖邦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噩耗后,在极度悲痛愤怒的心情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作品集中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矛盾,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一、《革命练习曲》简介(一)创作背景《革命练习曲》是肖邦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中最著名的一首。1830年,在肖邦离开祖国前往法国巴黎的途中,波兰爆发了民族起义,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打算立即启程回国。然而在9月,持续了10个月的华沙革命最终被敌方军队暴力镇压,肖邦在前往德国的路上得知了这个噩耗。在《革命练习曲》中,肖邦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民族意识和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带入其中,表达了波兰人民在华沙起义失败后的顽强精神。(二)曲式结构分析此曲为复三部曲式,c小调,四四拍及热烈的快板。这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为刚毅、激情、悲壮及英雄性。首先引子部分以一个力度极重的属七和弦点明主题,给人以突兀之感,表现出肖邦内心的惊愕。而后左手弹奏出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动的下行音阶,如洪水般奔腾向下的旋律在听觉上带给观众巨大的冲击感。旋律两次下行后,左手和右手同时触键,完成从高声部到低声部有力而连贯的第三次下行音阶,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紧张感。这扣人心弦的激荡情绪经过三次起伏,表现了肖邦在听到华沙起义失败后的震惊。乐曲首部为复乐段。第一乐段右手的织体大部分都为八度和弦与柱式和弦,大量使用切分节奏,先强后弱,使每个乐句之间呈现出一问一答的表现方式。左手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跌宕起伏,意味着革命号角的吹响。第二乐段调性转为降B大调,在乐段结尾处,右手主旋律连续切分,不断上行,力度随着模进逐渐加大,直到达到情绪的爆发点,之后结束在主和弦上,力度减弱。乐曲中部为升F大调。此乐段为整部作品情绪最激烈的部分,采用柱式和弦模进的方式展开,大量使用变化音,增加音乐的起伏感,丰富音响效果。在结尾处左手再次演奏乐曲开头翻滚汹涌的下行旋律,调性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