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艺术家Theartists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创作特点与演唱分析□姚佳泽自20世纪初期,艺术歌曲在我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里,我国作曲家充分吸收了西方优秀的创作技巧与中国本土的音乐元素,并结合中国优秀诗歌作为歌词,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品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桥》是中国作曲家陆在易于1981年创作的,它以简洁、美妙的曲调和优美的词句感动了大众,对中国艺术歌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笔者在收集相关资料时,发现关于《桥》的研究很单一,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这首曲子的歌唱技巧。在本文中,笔者不仅对《桥》做了歌唱方面的研究,还从作者的写作背景、歌词、旋律调性和声、钢琴伴奏等方面对这首曲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艺术歌曲《桥》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艺术歌曲专指19世纪的德奥歌曲形式,是一种区别于抒情歌曲的新型体裁。它最初受法国歌谣曲的影响,伴随着浪漫主义文化特别是诗歌兴盛开来。艺术歌曲的特点包括选词严格、注重词曲的完美结合、重视钢琴伴奏以及重视渲染歌曲意境等。中国艺术歌曲的出现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时期。清政府设立新式学堂并且开设乐歌课及创作乐歌作品,清末大批学子留学日本、欧美学习音乐,由此奠定了艺术歌曲出现的基础。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农歌咏活动应运而生,大批如北大音乐研究会、上海大同乐会、上海国立音乐院等音乐社团以及专业音乐院校相继成立,培养出了萧友梅、赵元任、青主等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同时一批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如《问》《我住长江头》《教我如何不想他》《南飞之雁语》《杨花》《晚歌》等也相继问世。到了20世纪30到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此期间诞生了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及优秀艺术歌曲,如黄自、陈田鹤、刘雪庵、江定仙等优秀作曲家和《玫瑰三愿》《春思曲》《枫桥夜泊》《红豆词》《采桑曲》《恋歌》《春晚》等优秀中国艺术歌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艺术歌曲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大批的杰出音乐家创作的大批优秀中国艺术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被人们广泛传唱。陆在易,又名梓钧,中国著名作曲家,1943年生于浙江余姚。1955年经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指点,考入该院附属初中,后因成绩优异,升入大学部作曲系。1967年,他从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72年调入上海京剧院,参加过十余部现代京剧的音乐创作,1981年,调入上海乐团,担任专职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