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4No.2教学实践引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要求,倡导通过英语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其形成符合主流趋势的“三观”。可以说,在《课程标准》下,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语言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文化认知,而是将其视为推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要求学生在国际视野的基础上,秉承“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原则进行跨文化交际(蒲军军2023)。有鉴于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现状,聚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积极探索一套全新的教育模式,力求将其贯穿到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一、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新课标背景下,基于跨文化交际培养方向,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不甚理想,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学观念滞后。课堂教学是《课程标准》实施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总设计师”,自身秉承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纵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部分教师依然深受应试教学观念的束缚,将课堂教学重点集中在重点知识讲解和应试水平的提升上,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下,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无法落实。其次,教学过程形式化、表面化。新课标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和技能学习,而是跨文化交际下科学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从中获得综合性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当前英语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迫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仅仅将其视为一项任务,只是在表面上进行调整与改革(杭桂馥2023)。可以说,在这种形式化、表面化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获得成长和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学方法单一。新课标背景下,面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完善,使其在多样化、深层次学习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实际中,教师缺乏教学方式研究,基本上是按照口头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单一、固定的模式致使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难以从中获得高质量的发展(董芳业、朱建华2023)。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方向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