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读: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华东师范大学王小明【摘要】句读是古人阅读未标点文言文时使用的方法。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和现代文均经过了标点。在当代学习与教学研究的支持下,在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基础上,传统的句读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句读不仅可以作为一项衡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指标,还是一种推动学生深度阅读的有效策略。句读的有效运用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知识。【关键词】句读;阅读教学;策略;合理难度一、句读的含义句读是古人读书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古代的文章、书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人阅读时,不仅要断出一句完整的话的结束之处(通常用圆圈表示),还要断出一句话中语气停顿之处(通常用点表示),“语绝为句,语顿为读”便成为文言文断句的重要规则,“句读”一词即由此而来。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句读又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视觉形式,即读者针对未标点的文言文用圈和点断出完整的句子及其中的停顿;二是听觉形式,即读者出声诵读圈点过的文章,在圈处停顿较长,在点处停顿较短。[1]两种句读形式虽然不一样,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对文中或句子中意义单元的切分。后来,我国从西方引入标点符号,文章、书籍均予以标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包括文言文和现代文)也都是标点过的,因而适用于未标点的文言文学习的句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似乎完全没有必要。但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不这样认为,他首先从学习者的角度指出了从标点过的文章中学习的不足:“现在的书籍报刊都分段落,加标点,……这样的本子反而把学者的注意力减轻了。既已分了段落,加了标点,就随便看下去,不再问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点,这是人之常情。在这种常情里,恰恰错过了很重要的练习机会。”[2]而后他针对这一不足提出采用传统的句读方法来加以弥补:“用一种只有文字的本子去预习,……不给分段落,也不给加标点,令学生在预习时候自己用铅笔划分段落,加上标点。……在怎样分段,怎样标点上用一番心思,……这将是终身的受用。”[3]叶圣陶先生虽然提出过用句读的方法来对标点过的文章进行教学的设想,但后来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的并不多见。近年来,一些语文教师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传统的句读方法,具体的做法包括围绕句子标点适切性的问题组织学生探讨,采用示范朗读和图解句子结构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对课文中句子结构层次进行正确划分进而进行正确的句读。[4][5]有少数教师报告了句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