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广场2024年01月(总第255期)浅析钱钟书“化境论”与文言文英译的适配度□冯睿姚锦宁李佳彧[摘要]“化境论”是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是译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目前译者将关注重点放在现代汉语和英语翻译之间,对文言文和英语之间的翻译研究有所忽略。该文主要通过三篇常见的文言文分析文中的翻译实例,对照同一文章的两个不同译本,探究其中的“化境”现象,以及实现“化境”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得出“化境论”与文言文英译的适配度,并且进一步挖掘“化境”的潜在价值,为文言文英译提供实践经验。[关键词]“化境”;翻译理想;文言文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4)03-0003-04收稿日期:2023-9-2作者简介:冯睿,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在读本科。研究方向:翻译。姚锦宁,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在读本科。研究方向:翻译。李佳彧,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在读本科。研究方向:翻译。1研究背景钱钟书(1981)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中曾说过,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源语言转换成目标语言,既不能因为语言习惯的差异而使译文显得生硬刻板,又能完美地展现原著的风采,此为“化境”。这样的译文好比原作的“投胎转世”,形变而神在,如能够达到“化境”也就是达到了翻译的最高理想。但钱钟书先生也曾有言,完全和彻底的“化”是不大可能的,但从侧面我们通过得当的方法、缜密的推敲、入微的观察可以无限接近“化境”,从而达到最高理想。现代汉语译成英语达到此理想尚且不易,何况简练的文言文译成英语。如何使用翻译策略与处理细节首先需要译者掌握两国语言的差异。同时,更需要译者分析文言文自身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的特点来达到“化境”。对此,本文选取了苏轼的《前赤壁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共三篇文言文,并针对每篇文章选取两个不同版本的译文,探究其“化境”的实现。2实例分析“化境论”与文言文英译的适配度笔者以为,既然不同的文学体裁有各自的文学翻译策略(潘珊珊,2013),那特点各异的文言文在达成“化境”这一最高理想的前提下所适用的方法也会有所出入。故本文选取三篇不同体裁的文言文进行分析,以下分别为诗歌、序和赋。2.1《琵琶行》英译——杨宪益、戴乃迭与许渊冲版本《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赞美以及对其遭遇的同情,来感慨诗人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受挫的境遇。从“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