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2024/04/语文教学与研究/文本解读/江城子:时空跨越中的三重矛盾和第四种苏子张华张华,天津市静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摘要:“古诗词诵读”在统编教材的每一册书里都有,是新教材编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重要补充和价值延伸,不能因其不属于任何单元序列和任务群系列,就忽略了其教学价值而与其他内容割裂看待。在实际教学中,引领学生在自主诵读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某些作品,尝试抓取文本中的“矛盾”“对立”,对诗词作品做深度思辨,把对作品主题、情感指向、人物(作者)形象等的单一认知引向更深入的文本理解,挖掘作品隐性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理解走向深层、广域和高阶。本文以《江城子·记梦》为例,试做探寻。关键词:江城子;古诗词诵读思辨阅读;时空跨越;三重矛盾;第四种苏子《江城子·记梦》选编在统编高中教科书语文选必上册的诵读部分,教学中除了应引领学生以诵读为主线贯穿课堂外,还有必要做一次思维和文化引领下的思辨性阅读,以更深刻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感、感知苏子的多元人格以及作品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特质。如,作品名为记梦为何写梦不多?既是为怀念亡妻而专门作悼念性作品,夫妻之间必定情深义重,但为何又十年不归?词中展现的“泪千行”式的苏轼与我们熟知的超脱旷达、豪迈睿智的苏子形象是否格格不人?这一系列“矛盾”问题颇值得我们引领学生做深度阅读。一、名为记梦,为何写梦不多?本词题为《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按照我们惯常的写作思路应该是:梦前、梦中和梦后,或者是人梦、记梦、梦醒。总之,要以“梦”为主线,而相应的写梦的文字不是全部也应是主体。但纵观整首词,上下两阅,真正涉及梦境的内容似乎只有下阙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四句。这一点和《木兰诗》的处理很像一一为表现花木兰的“非英雄的姿态”和“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叫特点,全诗真正写作战打仗的似乎只有“将军百战死”这样近乎概述性的叙述诗句。而本词中,苏轼为何做此处理?其深层原因也大可探究。(一)悼亡而又不止于悼亡的复杂心绪从作品中不难读出苏轼的内心很复杂,悼念肯定是本词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甚至不是缘起。我们知道自熙宁七年(1074)开始,苏轼不见容于朝堂而任职地方,而在这之前,他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师友也因为政治原因逐渐离散,甚至从他后面的人生历程看,这次离开朝堂,基本就是他仕途下坡路的开始。一系列的变故,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