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广场2024年04月(总第264期)[摘要]本篇论文探讨了在目的论的框架下,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英文外宣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行的对策。本文通过选取浙江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案例,分析了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方言表达和专业术语的准确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旨在提高非遗外宣英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关键词]目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英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4)12-0011-04目的论视角下非遗外宣英译的困境和对策——以浙江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例□杨晨收稿日期:2023-12-24作者简介:杨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1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与生命记忆,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天性与历史。传承非遗能够提高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Lenzerini,2011),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和理解,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非遗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其作为国家传统文化的产物,对其进行外宣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即使是最经典的文本和最精彩的故事,也需要通过翻译和传播,才能在其他国家的文化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和发展。非遗的英译与外宣使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认识世界,同时通过他人的语言来表达自身,并与世界进行对话、相处和共存。对我国各地的非遗进行准确翻译和传播,实质上是对非遗的有效保护,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助于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增进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提升非遗的经济价值,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2研究理论翻译目的论(德语:Skopostheorie)在翻译概要、翻译指导、翻译规则的指引下,帮助译者完成对目标文本的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原则。1970年德国翻译学者卡特琳娜·莱斯首先提出相关的早期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出译文应与源文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和交际功能上的对等。在此基础上,弗米尔跳出了翻译源语中心论的框架,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的三大法则。弗米尔强调翻译的灵活性,译者应在实践中,在特定的沟通情境中,达到特定的目的,而非机械地追求字面对等。这三大法则在随后的发展与完善中形成了翻译目的论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