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家选刊基于语言运用的小学说明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析姚淑兰(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塘头学校,福建莆田351100)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性文本,以丰富严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很多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是培养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并做好说明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工作。基于此,本文从语言运用的视角出发,在简要分析说明文特质的基础上,对小学说明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教师开展小学说明性文本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语言运用;说明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说明性文本承载着科学知识普及、探究意识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等多重教育功能。因此,说明性文本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关键性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予以高度重视。而为了避免将说明文阅读教学上成“科普课”,确保说明文在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与价值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对说明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和总结。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的特质分析说明文是一种客观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体,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笔者就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性文本,总结了其普遍具备的三个特点:首先是知识性。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是说明性文本的主要作用,其能够通过简明、生动、通俗的语言,引导读者了解说明的事物,使读者获得一定的知识。其次是严谨性。在结构和内容上,说明文会基于严谨、理性的逻辑思维,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揭示事物的特点,并通过明确的行文结构,对说明的事物进行描述、讲解;在语言方面,说明文严格遵循客观事实,严谨用词,最大限度保证说明内容的准确性。最后是时代性。即透过文本内容,阅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知识的更新。二、基于语言运用的小学说明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1.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发展。兴趣是小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基于此,教师想要开展高质量的说明性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