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梨园撷英柳琴戏最初称“拉魂腔”“拉花腔”“拉后腔”,是发源于清末山东西南地区的地方戏;因其以柳琴叶伴奏,故也被称为柳琴书。柳琴戏最早用作贫苦老百姓乞讨谋生的手段,后演变为农民自发的娱乐表演形式。由于生活习俗和语言表达的相似性,柳琴戏由鲁西南逐渐传播到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地方,并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班社。自1953年被正式定名以来,柳琴戏越来越多被人们所认知;茶余饭后、大集庙会、婚丧嫁娶,总能看见柳琴戏及艺人的身影;百姓也以“拉魂腔进了庄,茶不思饭不想,男女老少魂拉去,看了上场接下场”以及“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等民间说法来称赞柳琴戏的戏曲魅力。一、柳琴戏的传承价值鲁西南是古代歌舞大戏繁荣之地。柳琴戏吸收了歌舞大戏的特点,擅长叙事,唱腔粗犷、奔放,节奏明快、感染力强。在长期的发展中,柳琴戏不断融合歌舞、曲调、杂技等艺术形式,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柳琴戏乡土气息浓郁,充分彰显了地方习俗特性,并承载了当地民众的“根”和“魂”;其声腔的发展、音乐风格及剧目特点、声腔演唱特点与地域文化特征、行当特点与风格特征等都是山东大地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与艺术发展的语境、文化生态的具体反映,表现出文化与艺术发展中的传统精髓,也折射出艺术与人文的融合、创新关系。柳琴戏汇集历史、艺术、语言要素于一体,文化精神属性和艺术审美特性明显,是研究鲁西南地区艺术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能够让人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记住乡愁,获得心灵慰藉,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二、柳琴戏的传承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柳琴戏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为引领,推陈出新,扩大曲目量,产生了一批精品佳作。随着我国社会工业信息化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不断受到现代影视、流行音乐、现代舞蹈等的冲击,这使传统地方戏曲原有的娱乐功能与教化功能逐渐减弱。新世纪以来,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力度;2006年,柳琴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益于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柳琴戏演艺队伍不断优化,演艺市场慢柳琴戏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王玉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摘要〕作为鲁西南地方剧种,柳琴戏具有较高的艺术和人文价值。随着人们消费取向的变化,柳琴戏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在剧种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当地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市场化商业推广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探索柳琴戏传承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