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培养优秀气质和良好习惯。这种对教育生活的关怀,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精神的人的身体力行,所以我们借用德里达的话,它是一种共燃,不是你燃烧,不是说我们把老师当作蜡烛,而是我们在共燃的过程当中,共同成长与发展。谁去共燃?当然是具有教育精神的教育人。也正是在点燃和共燃这一点上,教育精神的意义是最为凸显的,但是教育人如何能够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论语》指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需要一种时刻省思的品质,所以反思性是共同成长的条件。为何我们今天要讨论教育精神?这就涉及今天党和政府对于教育一系列的思考,那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目标,为谁培养,当然不是为某个个人或者某一个利益集团而培养,而是为促进社会福祉及个体的健全发展而培养。培养人的目的是普适的还是特殊的?谁来培养、如何培养等问题,这些问题尽管是教育的永恒话题,却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累积它的复杂性,也使其更加富有魅力。正是时代挑战带动并引发了教育家的精神要求,当我们把教育的核心问题放在今天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境况中思考时,我们会面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思考与挑战,所以在一个功利教育盛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呼唤教育精神,更是将教育精神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的一种志业的承诺。有些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教育改革与教师学习陈军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我是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和校长。最近几年的工作中,我心中一直徘徊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全社会,我们这个时代到处都有笑脸,到处都有拥抱,而我们在校园里,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老师对情感却仍然那么渴望呢?我们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飞速发展、跨越式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什么我们却时时感到无比的焦虑?这个问题归到教育上,就是在教育领域里,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我们如何探索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真谛?我觉得上海教育出版社这次推出这三本书是有战略思维的,从三个维度聚焦当前的教育热点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因为符合我们的需要,切合我们的思考。我非常感谢上教社推出这三本书。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汇报一下我的学习体会。第一,教育方法。我在年轻的时候,向于漪老师学的第一项是教育方法,我学习于漪老师四十年了,就是从方法起步的。但是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如何用传统的方法集成其精神;为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如何获得更切合学生的方法,这是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