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No.3EducationScienceVol.39第3期第39卷2023年5月May,2023科育学教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群体差异与优化路径基于对某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调查曹蕾,陈武元2(1.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研究型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是新时代“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理念在微观视角下的新探索。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对某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现状进行深入探究,发现教师的转化意识普遍较高,但转化程度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呈现为“高意识一高程度”的“如愿以偿型”和“高意识一低程度”的“事与愿违型”两种类型,并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活动形式,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因学科特点及其成果特性,在教师的具体实践上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而良好的科教环境和制度支持是教师转化意识和行动之间取得一致性的基础。为此,要在把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特性的前提下,创新转化方式和方法,加强学科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科学的转化环境,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真正付诸实践,使之成为强化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关键词】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内容;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教师【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064(2023)03-0051-08一、问题的提出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正式形成于19世纪初洪堡创建柏林大学时期。“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理念的提出,意在将纯粹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1,使人才培养嵌入研究之中并通过研究来开展[2]。从洪堡的提出到吉尔曼的传承,再到博耶“教学即学术”的发展,这一理念已成为现代研究型大学普遍接受和遵循的办学理念。作为研究型大学最重要、最鲜活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科学研究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中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科研与教学之间逻辑关系的重新审视,是“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理念在微观视角下的具体实现形式。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普遍拥有一流的研究机构、强大的科研队伍和丰厚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已具备基础、资源与实力,理应成为支撑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3]。具体而言,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指的是教师通过自已的理解、认识与钻研,将学界前沿知识融人或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