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45·国家空间治理的中国逻辑*王海荣,于淼淼摘要:空间是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方式,国家空间治理的中国逻辑体现在党的领导体制和国家权力结构在空间生产上的作用及反映。党的领导体制是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中国共产党以融入国家政权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的方式介入空间生产。中央权威与地方自主的平衡是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的行政体制框架,中央政府引导地方空间治理行为,实施国家空间发展战略;地方各级政府从空间商品化中增加财政收入,提升空间治理效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是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的动力机制,政府既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空间生产,又防止空间过度资本化;市场在空间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驱动地方各级政府与其共同促进空间商品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是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的推进路径,政府整合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空间需求;社会参与促进政府回应民众空间诉求,形成共治共享的空间治理格局。关键词:空间生产;空间治理;国家治理中图分类号:D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681(2024)01-045-011作者简介:王海荣,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治理。于淼淼,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吉林大学廉政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廉政理论与实践。一、研究问题与解释的理论视角中国作为超大地域规模的单一制国家,面临着国家空间治理的重要任务。国家空间选择策略、空间生产与国家治理紧密相关,国家空间治理不仅能够破解规模治理负荷难题,而且有助于平衡经济发展、福利分配和社会管理等目标的实现,具有服务现代国家建设的政治意义。与此同时,中国转型过程中最关键、最突出的问题也发生在或以场景或以对象存在的空间中,对国家治理形成挑战。中国国家治理历来重视空间的作用,功能区设置、对口支援、区域一体化……很好地发挥了空间建构效应。然而,学术界把国家空间治理实践作为一个整体现象进行分析还不充分,对国家空间治理的内在机理尚缺少深入研究,导致国家空间治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进程。空间作为承载国家意图的载体和要素,具有隐含性质,对它的挖掘和使用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新的空间政治学视角。基于此,本文以空间政治理论为基础阐释国家空间治理的中国逻辑。收稿日期:2023-04-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政治话语视阈下当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机制研究”(19AZZ006);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