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世界经合组织(OECD)强调21世纪的教育潮流应当是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发展核心素养,从而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此相应,全球各国相继研制核心素养。我国于2016年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中“人”的内涵;2022年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明确了素养育人的学科要求,命题亦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走向“素养立意”。教学实践者在积极探索素养命题的过程中,对于素养测量的内涵、素养发展的心理机制以及素养试题的特征等问题产生很多困惑。为指导并规范素养测量的命题技术创新,我们有必要比较素养命题与知识、能力命题的区别,研究素养发展的心理机制,发掘素养试题的特点,推动语文素养命题的深入发展。一、素养测量与知能测量的区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学业质量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作了规定:“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这段表述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是对学生素养发展水平的测量,而不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语文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体现;三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水平要通过具体的表现来反映,这些表现是基础的、关键的、典型的,能够勾勒学生语文素养的全貌,反映学生语文素养的本质;四是素养表现特征适宜描述性“刻画”。以素养为测量对象,测量的方法不同于以知识和技能为测量对象。以买车和相马为喻:作为机械的汽车,说明书上写的参数是什么,车子的性能就是什么,可测可算;作为生命体的马,其身高、体重数据并不能说明它是否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和身处险境时忠勇救主的品质,只有让它奔跑起来观察它的表现,才能推断它的品性。也就是说,知识和技能测量是对“量”的直接确定,就如汽车的参数;素养测量是对“性”的推测,就如马的品性。以“量”为测量对象往往要求测量对象明确单一,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因此试题往往考基于素养发展模型构建的语文试题研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章新其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郑慧【摘要】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意味着语文学业评价的测量对象从知识与技能变为核心素养,这将给考试命题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为指导并规范素养测量中的命题实践与技术创新,有必要比较素养测量与传统测量的区别,研究素养发展的心理机制,认识素养试题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