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诗鴛歌研究ChineseAndForeignPoetics渐于诗律细张执浩从声音的角度而非音乐的角度来探讨诗歌,可以将诗学导入更加广阔的存在空间。尽管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诗歌从诞生之初就与音乐相辅相成,诗乐同源,甚至诗、乐、舞同体。《尚书•舜典》里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礼记•乐记》也有记载:“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论述,都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相依相偎,相辅相成。然而,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古代诗歌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也一直存在着某种自我净化的力量,即摆脱诗歌对于音乐的依附关系,让诗的声音单纯地通过字、词的咬合力传导出来,使诗努力成为一种超越音乐属性的文体。这样的努力,不是为了让诗歌摆脱音乐的属性,而是为了进一步拓展诗歌的声音内涵,从而让诗得到有效的自我解放。词的出现和普及,就是一个明证。宋代以后,诗与词的分野,完成了诗的自足性。至此,诗歌便分为可唱的和不可唱的两类,但声音属性依然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早年陆机在《文赋》里提出的声律要求,包括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论”,其主要内容也都是围绕着诗歌中的声音属性来实现的,后来近体诗中的对仗、平仄、押韵、排律等,都是为了让诗歌产生出“金声玉振”的效果来。诗人们通过写作诗歌作品,发出各自的声音,形成自我特有的音区,而读者,则可以在不同的发声区位,找到自己心仪的诗人。音区这一概念来自音乐发声学,但同时也可以用来区分诗人之间的发声方式。处于不同音区的诗人,他们的音色显著有别。一般来讲,高音区的诗人声音瞭亮、高亢,略显尖锐,这种声音的抒情性和穿透力都很强,表现力也比较丰富;而低音区的诗人,声音低沉、滞重,稍显喑哑,适合于叙事性,有很强的感染力或亲和力;中音区则介于这两者之间,音色饱满,音质圆润,富于变化。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分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各个音区之间常常相互转换,只是相比而言,低音区的变化空间相对逼仄,气息的吐纳大多在可视、可触、可感的范围内展开。具体到诗歌写作上,声音的呈现是通过诗人对词语的把控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声音的高低不是由诗人音量的大小来实现的,而是经由诗人对词语的敏感度和把控力来执行的。譬如说,高音区的诗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