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艺谭72019年,中国戏曲学会为推动中国戏曲优秀院团建设、总结优秀院团建团经验,设立了“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品牌活动,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术推荐和理论研讨。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即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即在当年度获得推荐,并且由中国戏曲学会和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组织理论研讨会,系统地通过理论研究来推广其建团经验。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下文简称为“省花”)在1953年建院以来,经过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在长沙花鼓戏艺术基础上,成为荟萃湖南省花鼓戏六个地域流派的艺术集大成。今天当人们通过《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和声腔唱段,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花鼓戏”的基本艺术特征,这正与“省花”对于这些优秀剧目的传承创造密切相关。“省花”的发展经验,实际是湖南省花鼓戏剧种从地方剧种流派寻求现代发展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国乡土剧种寻求国家品质塑造的典型代表。七十年的“省花”建院经验构成了戏曲界备受关注的“省花路子”,在花鼓戏发展空间中取得了多元化的独特发展路径。概言之:一、“省花”见证了花鼓戏剧种由小变大的成长之路。花鼓戏是广泛传播于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西、陕西、河南等省区的跨区域剧种,长期以来被看成是地方小戏,因“大干例禁”“有伤风化”的俚俗化特征,而在传统社会常常被视作“淫戏”,这也是这一戏曲形式在发展中一度与地方大戏合班共演,以此规避社会文化批评而谋求生存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花鼓戏取得快速发展,以浓郁的剧种个性,在湖南、湖北一跃成为继高腔、昆腔、皮黄腔之后影响广泛的传统戏曲代表,特别是湖南花鼓戏以其广泛的影响力而俨然有地方“大戏”的艺术品格。二、“省花”见证了花鼓戏艺术从乡土向现代的蜕变之路。花鼓戏在成长过程中,保留着“二小”“三小”戏的基本艺术特征,保持着擅长描写民间小人物、聚焦生活小情趣、演绎日常小故事的基本格局。但是伴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对于剧种表现内容和形式的规范、提升,花鼓戏历经半台班、阴阳班子等班社体制,逐渐摆脱民俗节日演出的限制,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艺术更新。特别是在以“现代化”为目标的戏曲改革进程中,花鼓戏在新文艺工作者与传统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借助新的剧院机制,一改传统班社的自然发展状态,以鲜明的艺术理想承载了现代戏曲发展的艺术诉求。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实践路径与艺术追求■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