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家选刊关于经典诗文诵读参赛作品设计与实施的几点思考朱骏骅(衢州学院,浙江衢州324000)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且在几千年的发展与演进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教师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训练,鼓励学生参加诵读比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点燃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丰盈。本文基于三篇经典诗文诵读作品,从吐字归音、声音技巧、画面塑造、填充留白、舞台审美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经典诗文诵读参赛作品设计的设想以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关键词:语文教学;经典诗文;诵读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目前,我国全面推行的相关竞赛有很多种,如“夏青杯”朗诵大赛、齐越朗诵艺术节、中华经典诵读写讲大赛、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大赛等。无论哪一项比赛,对参赛者的声音技巧以及参赛作品的总体设计都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将就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参赛设计方案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野草·题辞》《白杨礼赞》《秋天的怀念》这三篇主题内容、语言风格都差异较大的作品为案例加以分析与阐述。一、吐字归音清晰标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以及同类型的其他竞赛,无不对参赛者的普通话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保证参赛者普通话语音标准是参赛作品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即在设计诵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参赛者的普通话发音训练放在首要位置。教师可以根据所处的方言区,分析学生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语音缺陷及常见错误,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朗读,要求学生读准音节的声韵调,尤其是易混淆的声母和韵母,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韵、nl混淆、fh混淆等。教师要逐一纠音,对多音字及音变现象进行梳理,如“憎恶”中“恶”的读音、“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中“血”的读音、“晕圈”中“晕”的读音,以及“豌豆黄儿”“好好儿活”的儿化现象等。在校准字音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吐字归音的训练。例如:出字时,声母发音找准部位,具有力度;立字时,韵腹部分拉开立起;归音时,干脆利落,不丢韵尾,使字音饱满而又清晰,呈现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状态。在前期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运用绕口令和古诗词带领学生做基础训练,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参赛篇目进行逐字逐句的训练。在前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口腔、鼻腔、胸腔等共鸣腔体进行发声训练,使声音洪亮持久,音质浑厚有力,最终在朗诵的呈现时达到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