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wjsxkt@163.com教学JIAOXUE《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中华古诗词语言凝练、情感充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但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多采用“碎问碎答”的模式,教学程序呆板凝滞,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难以整体理解,难以深入探究古诗词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魅力。古诗词以精练的语言传递丰富的内涵与深邃的意境,这些需要学生涵泳品味、整体感知,而碎片化提问割裂了古诗词的整体意境,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古诗词教学需要带有遴选与整合色彩的主问题。什么是主问题呢?余映潮认为,对教学内容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问题、提问等即为“主问题”。[2]古诗词教学科学设计“主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深入古诗词中思考、探究、比较、分析,增强课堂的整体感与灵动性,从而促进学生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运用“主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意境,发掘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一、立足“意象”设计主问题古诗词多借助生动鲜活的意象来传达诗人的志趣,意象是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有月、鸟、雨、水、雪、杨花、子规、杨柳、松柏等。以常见的意象“月”为例,月亮挂在天上,是一个客观的物,但经过人的描述,就被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月,它是遭遇贬谪后思亲的情感寄托,更是豁达人生的慰藉。而杜甫《月夜忆舍弟》里的月,则表达战祸年代对亲人和家园的深深牵挂。不同人对于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位诗人写月,也会因遭遇不同而意象万千,如李白《峨眉山月歌》,除了初别故园的依恋,更有少年仗剑去国的豪迈意古诗词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初级中学叶应松【摘要】古诗词语言凝练、情感充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目前古诗词教学多采用传统的“碎问碎答”教学模式,既割裂了诗词的美感,又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在教学时应立足“意象”“手法”“主题风格”设计主问题,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