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策略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鲁青《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自信”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课题集萃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类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体现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秉承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规律,从知识立场彰显革命传统类文本的内容,助力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一、聚焦语言表达新课标再次明确了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的理念,契合传统认知下“文道统一”的基本定位,其中“文”就蕴藏着丰富的文学知识。由于很多教师对这两大维度的认知还不够统一,要么生硬落实语文要素,将语文课程异化成为机械训练课,要么一味地进行说教,直接把语文课演变成品德课。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教学本单元《军神》一文时,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设置以下教学板块:其一,品味细节,初步体会人物形象,着力引导学生把握描写刘伯承手术前后的细节,一方面了解刘伯承做手术不用麻醉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则要借助细节,从表层信息感知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其二,借助资料,深化文本理解,教师借助网络收集刘伯承的资料,指导学生对人物的生平经历进行整体了解,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的崇敬之情;其三,聚焦写作方法,体悟表达效果,这一环节,教师依循作者的整体构思,聚焦描写沃克医生的细节,指导学生体悟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其四,随文练笔,展现主观感受,学生是具有鲜明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教师可以就此设置随文练笔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将自己想要对刘伯承说的话写下来。二、依循认知规律学生对革命传统类文本的故事背景相对陌生,即便紧扣语言文字,也无法真正激活内在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如果教师无视革命传统类文本中的情感价值,则意味着情感体悟和浸润成为了一种空洞的说教。因此,教师要借助语言的媒介,将革命传统类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作者以“情”谋篇,将对雷锋叔叔的思念和赞叹之情,蕴藏在每一个文字中。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与雷锋相关的视频。其次,教师可以采O54取策略开辟学生体悟文本情感的通道。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描写的内容,相机补充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具体事例,以具体的故事展现人物动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