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03/049破译“非常”密码,探寻《项脊轩志》旨趣刘志军刘志军,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高级中学教师。摘要: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文言散文名篇,文章的旨趣除了传统的“亲情说”外有没有更深层次的表达,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深入瑞摩才能获取。可以尝试寻找文中一些“非常之处”,如文章标题、删节部分及前后篇写法的落差等,结合文本和作者进行“破译”,以更好地走近作者,理解作品。关键词:《项脊轩志》;旨趣;深度解读《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字词句释义的表面,而要去深人挖掘其语言、形象、情感的审美元素,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来阅读文言文。《项脊轩志》一文以归有光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表达了作者对于祖母、母亲、妻子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全文语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饰,清代散文家姚幕推之为“太仆(归有光)最胜之文”,王世贞也称誉其“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这些评价都是贴切的。但如果仅仅将本文的旨趣归结为上述内容的话,无疑容易将这篇文章浅化,也很难将它与其他一众叙事散文区别开来。文言散文阅读,应该从“语言品味”起步,却不能止步于“语言品味”,而是带领学生以语言为立足点和生发点读出作者、读出自我。2而和其他文言散文相比,我们发现《项脊轩志》中有一些“异于常规”之处,我们可以去尝试破译这些“非常”的语言密码,进而探幽寻趣,去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秘密。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符号一一从书斋名探寻作者的写作出发点大凡能人“记”者,在作者心里应该是极有分量的。书斋于古代文人的意义不光是个书房,有时甚至可以成为主人的代称;而书斋名也就成了主人精神意趣的寄托。那么,归有光的书斋名项脊轩,又有怎样的含义呢?我们可以看另外几个文人的书斋名:①梁启超一一饮冰室。《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梁启超用此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与焦灼。②毛晋古阁。谓钻研或收藏古籍、古物,如汲水于井。韩愈《秋怀诗》之五:“汲古得修。”③蒲松龄一一聊斋。喜欢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根据闲谈讲的故事加工整理,写成小说。④张溥一一七录斋。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幼时读书勤于手抄,如此反复达六七次之多。③陆游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