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新校园2024年第1期-吴冬梅-品析革命英雄形象传承红色爱国精神——谈六年级统编教材中革命英雄形象的育人价值和教学策略学校语文教育,是具人文性、工具性为一身的课程。文以载道,语文课程担负着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方式、人生观的重大任务。如何在帮助小学生培育语文能力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借助语文教材,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从而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语文教材每单元都有单元整体目标,并贯穿于这个单元的教育教学过程,由阅读课文,再到习作、口语交际、语文教学园地。统编教材的爱国教育就是“德”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重中之重。小学统编教材中,向我们展现了诸多革命英雄形象。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英雄,体悟其人物品质,更要让红色爱国教育润物细无声。就拿小学六年级统编教材来说,六上第二单元和六下第四单元就是集中描述革命英雄事迹、进行爱国教育的最佳教学资源。笔者将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与探究,谈谈如何借助教材,挖掘革命英雄形象的育人价值和具体的教学策略。一、联结时代背景,初识革命英雄形象革命英雄的故事之所以仍能感动今天的读者,革命英雄的形象仍然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这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我们教学时就要在收集、呈现资料时让学生走进革命时代。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内容,大多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想法、做法很难理解。为了能走近革命英雄人物,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相关补充资料作为支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当然,资料的搜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为前提。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十六年前的追忆》,作者是李星华,李大钊同志的女儿。这篇文章写于纪念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之际,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这篇文章向读者还原了一代革命英雄为民族解放,而从容面对敌人迫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动人形象。在教学时,学生会遇到学习障碍,如,李大钊是谁?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李大钊烧毁书籍和文件,以及家人朋友劝他离开北京的原因是什么?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查找资料,去解开疑惑,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认识李大钊这位革命英雄。再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课文向读者展现了五壮士接受革命任务后,面对日寇追击奋勇抗击、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气概,以及忠于党和国家的奉献精神等。在阅读课文时,一定要注意这篇文章的创作历史,这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有着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