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艺术研究0引言多调性手法立足于古典传统明确调性呈示基础上,20世纪的作曲家以这种“古典”的要素为指引,在作品中同时使用20世纪的现代作曲技法,从而对古典音乐进行再创造。“例如,旋律和结构布局可能是古典的,但和声复杂、配器音色多变,又是现代的。有时采用双重调性,多调性、复节奏、复拍子等,出现20世纪音乐特有的那种尖锐、新颖、不协和的音响效果。”[1]在法国具有新古典主义倾向的作曲家以法国的“六人团”作曲家米约为代表。多调性手法以纵向上的空间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其中纵向的每一层次大多表现为调性的明确呈现。在多调性的使用中,每一层次大多建立在传统调性之上,可以说多调性就是立足于传统调性的变化发展所形成的。传统调性音乐往往强调横向的调性变化,那么多调性手法则是将不同调性在纵向上叠置,这样一来在造成复杂和声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协和的音响。在米约艺术歌曲中,多调性的使用是其重要的和声手法之一。“米约曾指出:‘在巴赫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力图使每个旋律线都具有独立的调性特征’,他自己的多调性创作思想即来源于此。”[2]1多调性的起源与发展多调性的手法并非横空出世,它是在西方音乐风格不断演变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起源可追溯至西方中世纪时期平行四五度奥尔加农的使用,可以看成是相距四五度两个调性的纵向重叠。之后在17—18世纪的巴洛克复调音乐时期,声部采用四五度严格模仿的卡农中,也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性层次做线性叠置,只是卡农中的纵向关系以传统的和弦结构以及协和音程为基础。到了19世纪末浪漫主义晚期,随着音乐思维越发复杂,出现很多丰富单一调性表现的手法,造成调性极度扩张,其中之一便是复合和声的应用。复合和声在同一调性范围内,将不同功能的和声在纵向上结合,具有独立根音意义,当复合和声的每一层次具有独立调性意义时,即转化为多调性。实际上多调性的基础即和声层次的复合。在20世纪的多调性运用中,多数情况下会使用多于两个调性的复合,这样一来,调性的叠置所造成的纵向结构就更加复杂,也正顺应20世纪所追求的音响效果之“不协和”、音乐思维之“复杂化”。2多调性的复合形式多调性的复合形式大概可分为三种:线条性(复调化)多调性复合、和声性多调性复合、和声性与线条性混合化的多调性复合[3]…46。2.1线条性(复调化)多调性复合线条性(复调化)多调性复合是指多个不同调性的线性化旋律在纵向上的复合。与传统复调相同的是,其复合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