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硕论坛/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03/147论语文“审美品位”的界定孙娜孙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摘要: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审美”“审美品位”在语文课标中出现了不下百次,但并没有得到准确的定义,本文尝试对其进行界定,区分了“审美品位和“审美品味”的不同,并梳理总结了课标中对“审美”的具体要求。主张言、象、意之间的矛盾关系构成了语文学科的两大审美对象一一语义是语文学科审美的最小单位,语言形式是语文学科审美的基本形式。关键词:美;审美品位;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美”不仅是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真善美”艺术价值追求的最高表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了73次“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了57次“美”。有关“审美”的阐释,语文课标中提到这些词:“审美感知”“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品位”“审美追求”“审美鉴赏”“美学价值”“审美素养”“审美表现与创造”。另外,高中语文课标还在附录中推荐了朱光潜的《谈美书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进行阅读。义教学段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在六年级就能形成初步的明辨是非的审美意识,并在不同学段、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中逐渐由感悟美、体验美、发展为鉴赏美、积累美,这一点在“阅读与鉴赏”中体现得尤为明确。目前,相对于其他三个素养,学界对“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素养的研究数量是最少的,且其在一线教学中也是最难让教师进行具体落实的。本文针对此问题,尝试对语文教育中的“审美”“审美品位”概念做出厘定,梳理清语文核心素养与审美的关系,以期对课标的解读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所神益。一、语文学科中“审美”的内涵1.语文学科中的“美”的独特性“审美”一词起源于希腊,本意是通过感官的知觉。袁鼎生在《教育审美学》中提出,审美既是感性的,又是超越感性的,是在感性中体验到积淀着的理性内涵。《辞海》则认为,审美亦称“审美活动”,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构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实践、心理活动。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在教育学的视角下,本研究认为,审美是在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矛盾而统一的基础上,感受、追求、领悟和判断美的情感、内涵、精神价值与意义的主观活动。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