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貽典抄本《琵琶記》對“元本”的保存、改動與誤録陸貽典抄本《琵琶記》對“元本”的保存、改動與誤録潘璐*摘要:清康熙十三年(1674)陸貽典抄本《琵琶記》,是爲保存錢遵王舊藏明弘治間《元本琵琶記》所作,在基本依循元本舊貌的前提下,又據錢氏所藏明嘉靖戊申(1548)蘇州郡肆刻本及通行本做了部分格式改動。因其所抄並非直接依據元本,而是據“丹黄塗乙,展卷棘目”的元本之校本,且抄寫時已年近花甲,性不耐書,故時有訛誤。用與之同署“南溪斯干軒訂(校)正”的嘉靖間巾箱本作比勘,可校正陸抄本部分誤録,進一步還原“元本”面目。關鍵詞:陸貽典《琵琶記》陸抄本巾箱本花邊本斯干軒清康熙十三年(1674)陸貽典抄本《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記》,是《琵琶記》傳世版本中最接近原本的一種。此本雖成於清代,然其所據底本爲錢遵王所藏題《元本琵琶記》的明弘治間舊本(以下簡稱“元本”),①比《琵琶記》其他存世版本的刊刻時間都要更早,陸氏在抄録時,也帶着保存、搶救舊本的目的,有意在版式、内容上“存元本之舊”。陸氏的工作,對保存“元本”面目具有重要意義。但因他並非直接根據錢遵王藏本抄録,而是從原先所作的過録本抄出,此過録本又曾與另一“花邊本”校對,字句嵌人行間,不易辨識,故而抄寫中難免存在一些訛誤。現存明嘉靖間巾箱本《琵琶記》,與陸抄本所據元本同署“南溪斯干軒訂*①潘璐,女,1994年生,福建厦門人。中山大學文學博士。現爲國家圖書館《文獻》編輯部編輯。發表有《台灣藏明刊巾箱本〈琵琶記〉考》。本文係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絶學研究專項學術團隊項目“《全明戲曲》編纂與俗文學編目整理研究”(項目編號:20VJXT006)階段性成果。關於陸抄本所據底本的刊刻時間,黄仕忠教授有專門考證,詳見所著《〈琵琶記〉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159頁。所謂“元本”,“元”通“原”,非元代之義。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十三輯)(校)正”①,具有同一版本來源,以此本作比勘,可校正陸氏部分抄寫之誤。一陸貽典抄録《元本琵琶記》始末明末清初藏書家陸貽典(1617~1686),一名陸典,早年名陸行,又名陸芳原,字敕先,號庵,江蘇常熟人。作爲錢謙益的門生,他與謙益曾族孫錢曾(字遵王,1629~1701)、侄錢孫保(字求赤,1624~1671)、門生馮班(字定遠,1602~1671)等人同屬虞山詩派,往來密切。清末藏書家黄廷鑒謂:“常熟藏書家,自錢謙益絳雲樓火焚以後,有毛晋汲古閣、錢曾述古堂,另有葉樹廉、馮舒和陸貽典諸人,諸家相互搜訪,互通有無。”②順治十五年(1658),陸貽典於錢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