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医药前沿2024年5月第14卷第14期综述1MCT的作用机制1.1抗肿瘤血管生成传统的化疗方案通常采用MTD给药方式。肿瘤细胞的增长不仅与其侵袭性有关,还与肿瘤内的内皮细胞发展成新血管的能力相关。因此,抑制血管生成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的发展。传统化疗方案对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相对较小,这是因为MTD给药方式在2个化疗周期之间会有较长的间隔期。这会给予肿瘤内的血管内皮细胞足够的时间修复化疗造成的损伤,导致疾病进展和细胞耐药[5]。而MCT通过持续给药,减少用药时间间隔,对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和生长发挥持续的抑制作用。这个理论最初是由Browder等[6]提出的,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更频繁、更低剂量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对携带肿瘤的小鼠具有更强的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作用。为研究MCT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机制,石峰等[7]对乳腺癌模型小鼠予以卡培他滨MCT。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水平明显减低,而内源性血管内皮抑制因子水平升高。1.2激活抗癌免疫反应在恶性肿瘤中,抑制免疫反应有利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和肿瘤发展。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Treg)是抗癌免疫反应的关键抑制因子,肿瘤中Treg的累积与预后有关。研究发现在接受CTX节拍治疗的终末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多元化的治疗方式减少了一定量的肿瘤复发和转移。但仍有30%~40%的患者会出现疾病进展[1]。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已成为晚期乳腺癌研究的关键点。迄今为止,在晚期乳腺癌治疗方式选择中,化学治疗仍排首位。而节拍化疗(metronomicchemotherapy,MCT)即低剂量、持续或高频率、无明显间歇期地应用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2]。MCT的概念首次由Hanahan等[3]在研究中提及。其作用机制为多靶点作用,包括抗肿瘤血管生成、影响肿瘤干细胞和激活抗癌免疫反应。在转移性乳腺癌晚期治疗中,MCT可提高抗肿瘤疗效,减少肿瘤耐药,延长生存期,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4]。而传统化疗方案与其相比,多选择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tolerateddose,MTD)、较长给药间隔、多周期给药模式。旨在直接破坏肿瘤细胞DNA,干扰增殖期肿瘤DNA复制。MTD的缺点与其给药模式息息相关。MTD使传统化疗方案毒性大、不良反应多、耐受性差。较长时间间隔则意味着抗肿瘤细胞作用不持久和易引起肿瘤细胞耐药[5]。目前,越来越多的乳腺癌MCT方案联合其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