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艺术家Theartists简析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朱颜作为欧洲古老演唱艺术形式的美声唱法,其独特的歌唱技法和艺术风格,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该唱法于鸦片战争后正式传入我国,且在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中不断走向成熟,形成了“继承、发展、创新”式的中国“本土化”的美声唱法。“美声”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世界声乐艺术的代表,在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碰撞中,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与发扬。鉴于中国语言、传统歌唱美学观念和传统民族民间声乐的艺术特征,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进程中,与中国传统唱法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相互磨合”“相互适应”的现象。所以,从历史学的视角分析解读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有助于人们了解两者融合的途径及方式,发现美声唱法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认识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一、初创探索期的继承与碰撞(20世纪20至40年代)(一)美声唱法进入中国的萌芽期鉴于时代、民族、文化及审美之间的差异,中西方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自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涌入我国,西方优秀的音乐艺术也被引入学堂中。其中,经典美声声乐演唱与古典器乐演奏被正式带入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并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与喜爱。这一时期,一批海外归来的优秀声乐歌唱家,在舞台上运用纯正的美声唱法,演绎了大量外国艺术歌曲、歌剧选段及中国民歌。他们的演唱将美声唱法的艺术魅力展现在听众面前,在拓展中国声乐艺术形式的同时,也为当时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27年,在蔡元培、萧友梅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第一所音乐专业高等学府——“国立音乐学院”(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成立。可以说,在整个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上海音乐学院培养了大批的声乐艺术家,并成为我国美声唱法传播与发展的开端。(二)中国美声唱法启蒙阶段的代表性人物在初创探索期的三四十年中,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方向,即传统民族民间的演唱与美声演唱。其中,以周淑安、苏石林、应尚能等为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声教育启蒙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美声唱法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周淑安作为我国第一位真正将美声唱法带入中国的音乐家,在美国留学期间系统地学习了声乐演唱,归国后培养了大批的音乐歌唱家。她在声乐领域的深耕,对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声乐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