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23年第5期总第218期“有意沉默”是KURZON根据社会交际中沉默的特点将之划分为会话沉默(conversationalsilence),主题沉默(thematicsilence),文本沉默(texualsilence)和情景沉默(situationalsilence)4个大类。会话沉默是会话分析的范畴,是自然会话的显著特征,是一种典型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和相对于话语的另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可以将会话沉默看做为一种言语行为,如用沉默的方式回应等。只有通过沉默者自己解释沉默意图,除此之外无人能够清晰的知道其所表达的含义。KURZON将会话沉默分为“无意沉默”和“有意沉默”。如果沉默者有意识采取沉默的方式作为会话策略,表明他不愿意说或不能说的态度。那么,这种沉默就是有意沉默。有意沉默可能是个人自身出于某种原因作出的决定,如出于愤怒不愿说话,出于害怕不敢说话,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不能说话,等等。外在的原因如社会习俗、文化规范、宗教制约等有时也会迫使其缄口不言,如对面子的考虑会使人压抑讲话的冲动等[1]。本文将对教师的“有意沉默”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有意沉默”的规制之策,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一、问题提出(一)政策导向中共十九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教师师德师风的培养。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与“育”是教师引领学生成长的两件工具。在“育”的问题上只有教师以身作则,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才会有别于类似于那种用简单的量化表格去呈现育人价值的育人思维。对教师“有意沉默”成因及对策李玉亮(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以“有意沉默”的方式应对教育过程当中的困难问题,是一种逃避且不负责任的表现,不利于师德师风的养成。通过借助社会角色相关理论分析教师“有意沉默”现象的成因,为减弱这种消极现象提供建议,对良好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看法。关键词:有意沉默;教师角色属性;异化;师德师风建设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958(2023)(05)-00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