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卷第1期2024年1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anbi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57No.1Jan.2024□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吉再的气节争议与《高丽史》中的“辛王之辨”陈博涵[摘要]李氏朝鲜史学家围绕《牛山答问》展开的对高丽士人吉再的气节争议,因“辛朝”问题,牵涉到《高丽史》中的“辛王之辨”。这一辩论表现为两种史学观念的交锋,即认同官修史书的人与反对官方叙事者的争论。追溯“辛王之辨”的形成可知,它是政权鼎革的产物,是以权臣李成桂为中心的政治集团利用宫廷伦理危机,在高丽末期发起的一场禑、昌二王为“异姓”之王的舆论斗争,并最终形成《高丽史》的官方叙事。客观认识“辛王之辨”,对把握高丽末期士人的言行出处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高丽史》;吉再;“辛王之辨”;李氏朝鲜[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课题(2021YYZX010)[文章编号]1009-3311(2024)01-0083-09[作者简介]陈博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北京100732)高丽士人吉再,号冶隐,官拜门下注书,与李穑(牧隐)、郑梦周(圃隐)、李崇仁(陶隐)并称“丽末四隐”。高丽末期,时局大乱,吉再毅然归隐山林,走上了与其他三人不同的道路。易代之后,吉再以不仕二君之志,坚守节义,受到士大夫们的推重。他的气节操守在当时很少受到质疑,由于《高丽史》“异姓”“伪朝”之说观念的长期影响,吉再的气节反而成为一个问题,与此相关的“辛王之辨”是客观了解高丽士人言行出处的关键。一、《牛山答问》与吉再的气节争议《牛山答问》是李氏朝鲜史学家安邦俊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撰写的一篇关于修史问题的重要文献。①该文以指导即将赴任史官的李植(号泽堂)如何看待历史问题增扩而成,通过问答形式来阐释自己的史学观念。安邦俊,字士彦,号隐峰、牛山,是李氏朝鲜后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性理学家,其《牛山答·38·①据《年谱》可知,《答泽堂书》作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牛山答问》作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参见[朝鲜朝]安邦俊:《隐峰先生文集》(六)附录卷二,韩国文集编纂委员会:《韩国历代文集丛书》第483册,首尔:景仁文化社,1999年,第189、194页。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问》一文对士人节义的重视,可以看出其史学观念中有着鲜明的道德倾向。他指出:“有学问有余,而节义不足者;有学问不足,而节义有余者。与其学问有余而节义不足,不若学问不足而节义有余者。名贤真儒之异,不在于学问,而在于节义而已。”①节义是安邦俊区分明贤与真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