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艺术理论电影《钢琴课》的社会学分析暨南大学/黄鹏铮摘要:情动理论(AffectTheory),意即用身体的多重感官去感受,自上世纪诞生以来被广泛运用于理解文学作品中,在电影研究领域,作为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提出的一批“银幕理论”(ScreenTheory)及其他观众理论的回应。银幕理论体系下的“男性凝视”(malegaze)便是忽视观众观影时的感受和想法,注重结构的一种符号学,而情动理论则注重电影怎样使我们去感受。然而情动理论和凝视理论并非完全割裂,二者可相互结合共同运用于电影分析中。本文主要以电影《钢琴课》为例,结合情动理论和凝视理论,共同分析影片表层下的深层含义及其所包含的两种截然不同理论的应用、交集和对女性电影人创作的促进作用。关键词:《钢琴课》情动理论(AffectTheory)男性凝视(Malegaze)女性凝视(Femalegaze)一、简·坎皮恩与《钢琴课》背景设定于19世纪中叶,以明显带有主观视角的拍摄方式拍摄,《钢琴课》(ThePiano,1993)讲述了苏格兰女性艾达(Ada,霍利·亨特[HollyHunter]饰)的人生。艾达自6岁起便放弃了讲话,仅通过钢琴与外界沟通。艾达的丈夫因一场意外过世,在经历了几年的单身生活后,艾达远嫁新西兰的斯图尔特(Stewart,山姆·尼尔[SamNeill]饰),并将女儿弗洛拉(Flora,安娜·帕奎因[AnnaPa-quin]饰)与钢琴一并带去。由于人手不够和路途艰难,斯图尔特便放弃笨重的钢琴,将其遗弃海滩。艾达痛心不已,她因此憎恨斯图尔特,与斯图尔特的夫妻关系也愈加疏离。艾达为了能够弹奏钢琴,只能前往来时登陆的海滩找寻自己那心爱的宝贝,她通过弹奏,发泄自己心中的孤独与痛楚。斯图尔特之友贝恩斯(Baines,哈威·凯特尔[HarveyKeitel]饰)爱上了艾达,用80英亩地与斯图尔特交易艾达的钢琴,并将它千辛万苦搬运至家中,贝恩斯假借学习弹奏钢琴之名让斯图尔特强迫艾达来自己家中教自己弹琴。为了弹奏钢琴,艾达每天去贝恩斯家中给他上钢琴课,在钢琴课上,贝恩斯提议,如果艾达允许某些出格的事情在课上发生,一次便可换回一个琴键。在音乐与一次次爱抚中,贝恩斯与艾达的情感渐渐滋长。然而这一切终被斯图尔特发现,斯图尔特将艾达囚禁起来,但并没能阻止艾达对贝恩斯的思念,斯图尔特狂怒之下砍掉了艾达的手指,夫妻二人的关系终于破裂。结尾贝恩斯带走艾达和弗洛拉以及钢琴,在船上,艾达将钢琴抛入海中。影片结尾的最后几个镜头展现艾达重新学习说话,并与贝恩斯组成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