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岳剑君(仙游县枫亭开发区中心小学,福建仙游351254)【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使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首要目标,精准把握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教师应提高对量感的重视程度,通过革新教育理念、优化问题设计、结合生活实际、转变授课手段等途径强化学生的量感体验,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奠定基础。【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教育理念;问题设计;生活实际【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24)05-0077-04【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4.05.024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涉及多个单位类别,如面积、长度、速度等,它们的共同点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际的指导方向。因此,教师要革新教育观念和授课模式,利用多种辅助工具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不断增强学生的量感意识,以此深化他们的课堂体验感,发挥出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意义(一)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利于锻炼其逻辑思维,使他们对脑海中已经形成的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思考,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计量相关知识与代数、几何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挖掘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由点到面探究知识内涵,逐渐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量感意识,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时也能快速总结出最佳方案,培养量感的同时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在面对量感相关例题时便能够迅速厘清解题思路,彰显逻辑思维对提高问题求解能力的重要影响。(二)有利于增强数学理解小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比较基础,但对于认知能力不够完善的他们而言,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难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并没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教师培养量感时会采用创设情境、问题激趣、结合实际等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类比、估算、实验中体会计量的多样性,知道不同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量感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灵活地将教材中收获的知识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