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艺术研究1“诗酒齐名没半生”:顾嗣立及其学顾嗣立(1665—1722),字侠君,江苏长洲(今常熟)人,清代诗人、学者,因辑撰《元诗选》闻名于世,著有《秀野草堂诗集》《韩昌黎诗集注》等。《寒厅诗话》由其曾孙顾达尊据其遗稿编定,内容多是顾嗣立交游半生所结识的诗坛好友的诗学主张。他在自序中道:“余少孤失学,年二十始学诗。上自汉、魏、六朝、唐、宋、金、元、明以迄于今,诗家源流支派,略能言之。……诗盟酒社,裒益不少。”[1]81顾嗣立广泛学习和吸收了从汉朝至明朝的诗学思想。他通过梳理与研读历史诗歌传承路径,展现出对诗学宏观发展的独特理解和洞察。顾嗣立一生遍访大江南北,深入对话当时的文学名儒,获得学术养分。在经年累月的闲居中,他通过与同时代文人雅士的密切交流,对前代学者的诗学观点有了深入的了解。这种社交范畴的学术互动,在诗酒会聚的场合尤为显著,这也为顾嗣立诗学思想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的素材。明代盛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明末清初之际,以钱谦益为首的诗人主张诗歌创新,提出吸纳各个流派之精华以形成独特风格的理念。这一主张显著抵制明朝末期那种程式化的摹古风尚,引领清初诗坛步入一条注重创新与个性表达的新道路,催生出多元化的诗学思想。“荏苒二十年矣。学业无成,篝灯夜坐,追忆平时见闻所得,援笔识之,题曰《寒厅诗话》。”[1]82顾嗣立在与名流的交游之中分享诗学观点,倾吐佳句,如此理论观念的碰撞使其深受影响,故多年之后,灯下独坐,回忆过往,记叙平生。也是在诸多诗学思想的交错影响下,顾嗣立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与诗学观念。杨绳武评其诗“有昌黎、眉山之胜”,沈德潜则认为其诗“得江山之助,游历愈广,风格愈上”[2]。2“遗山野史留亭子,著述千秋肯让谁”:《寒厅诗话》解构“嗣立诗才瞻敏,颇拟韩、苏。诗集之富,甚罕其匹。惜乏讽谏,兼少顿挫之致。”[3]顾嗣立性情雅正,才学沉厚,兼收并蓄。其诗学理论主要见于《寒厅诗话》,书中一共记载了54则诗论内容,首尾另附有自序1篇和跋2篇。该诗话内容记录繁杂,以引述他人诗论评点之语为主,间杂己意,大致有以下三类。2.1溯古评今:“前辈风流格尽变,时贤绮丽句宜删”这部分内容在书中占比较大,引述他人诗论观点,抒发自己的诗歌主张。2.1.1追溯诗歌发展源流,评述各家诗风诗话第一至第四则纵论诗歌诗派诗风发展源流,各家诗学理念、作诗风格相互影响。首先,在评述前代以及清代尊宋祧唐之风时,引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