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舞蹈Musicanddance83古筝曲《战台风》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池婧妍《战台风》原名为《抢险》。王昌元于1965年创作筝曲《战台风》时,正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该曲的创作灵感来自她在上海港码头一边学习一边体验生活时,目睹了码头工人与肆虐的台风奋勇抗争的经历。回校后,她利用民间音乐素材结合生活经历创作了这首古筝独奏曲。这是一首兼具情感性与技巧性的乐曲,开篇部分展现了码头工人们充满活力的劳动精神,高潮部分传达了码头工人英勇对抗台风的英雄气概,慢板段落表现出码头工人们战胜台风后,重新投入劳动的乐观精神。一、筝曲《战台风》的创作背景在创作《战台风》时,王昌元使用的是其父亲王巽之改革后的新型古筝。创新后的古筝弦数从原来的16根增加到21根。琴弦的质地也与以往不同,由原先的丝弦或钢弦改为钢丝、铜丝、尼龙丝相结合的混合材料。这样一来,不仅在一定限度内扩大了古筝的音域,丰富了古筝的音色变化,还提高了古筝的表现力,从而获得更好的音响效果,为《战台风》在演奏时所需要的表现力提供了条件。二、《战台风》的曲式结构分析(一)第一乐段该曲的第一乐段为1~33小节。此段以热情洋溢的旋律开始,将码头繁忙热闹的景象通过充满律动性的旋律音型呈现出来。最开始的两小节以右手大撮和左手小撮演奏的柱式和弦开篇,坚定且有力。为了让这两小节给听众创设出工人们忙碌的工作情境,创作者还将传统乐器锣鼓的演奏方式融入古筝演奏技巧中。到乐曲的第3小节,右手采用波浪式的抹指演奏方式,将最开始的热闹场面推近,向听众呈现出工人搬运、清点货物的劳动场景,在情绪上是欢快而紧张的。(二)第二乐段该曲的第二乐段为一小节的散板段落。作者在此段中加入了柱外刮奏的创新技法,模拟台风来临时的声响效果,在平静中营造出一种紧张感,暗示天气的变化,为后面的乐段模拟台风呼啸的场景作铺垫,使全曲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三)第三乐段该曲的第三乐段为35~163小节。该乐段为乐曲的主体部分,篇幅最长。该段通过拖奏、抹奏、摇指、刮奏、扫弦等演奏手法展现了台风汹涌的气势,以及工人与台风抗争的紧张气氛。(四)第四乐段该曲的第四乐段为164~185小节。该乐段明朗而自由,利用摇指、和弦、轻柔的刮奏展现了雨过天晴一片祥和的景象,与第三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带给听众温暖的感觉。(五)第五乐段该曲的第五乐段为第186小节至全曲结束。该乐段和第一乐段相比多了几分喜悦之情,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