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4年2月第8卷第3期儿童髓母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影像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武林,顾维(通信作者),吴继志,方林(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江苏苏州215000)【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髓母细胞瘤(MB)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展开分析。方法:经回顾性分析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MB患儿,均给予磁共振成像扫描,对其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展开分析。结果:肿瘤的具体位置为后颅窝(8例)、小脑蚓部(4例),平扫MRI结果显示T1呈等或稍低、T2信号略高,增强扫描中呈现为中等或明显强化,肿瘤实性部分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结果分别呈现为略高信号、略低信号、胆碱峰增高明显。结论:诊断儿童MB时,利用磁共振DWI方式进行诊断,有助于获得准确性较高的检查结果,便于了解疾病的实际情况,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使治疗手段更具针对性,促进疾病的缓解以及恢复。【关键词】MR影像表现;儿童髓母细胞瘤;病理对照【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07(2024)03-0172-03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为儿童常见颅内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发源于小脑[1]。目前临床并未明确该疾病的病因,多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髓母细胞瘤的好发部位为后颅窝的小脑蚓部以及第四脑室,疾病发生后,颅内可存在脑积水情况,导致颅内压力上升,小脑组织也可受到破坏,生理功能出现异常[2-3]。疾病初发时,在脑脊液作用下MB可出现转移,肿瘤生长速度得以加快,此时难以通过手术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4]。因此临床在应对此类患者时,应尽早明确疾病的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措施,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疾病通常是利用影像学技术手段进行诊断,如常见的CT、MRI等,因MB的具体位置在小脑上蚓部,临床上进行诊断时,容易与幕下间变室管膜瘤混淆,两种疾病的病理分型治疗方式以及预后结果均具有较大差异[5-6]。因此临床上还需寻求更为合理且有效的技术对MB实施诊断。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2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MB患儿,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9岁,平均(5.38±1.42)岁。多数患儿存在明显头痛及头晕症状,且头痛的持续时间为数月以上,部分可存在恶心及呕吐、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通过头颅CT或MRI对其进行检查,明确后颅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