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4年1月第8卷第2期多模式MR和多模式CT影像学对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影响刘春娥,李雯飞,曹玉娟,韩金玲,李巷,王传明(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深圳518012)【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MR(mMR)和多模式CT(mCT)影像学检查对急性脑梗死(ACI)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121例ACI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mCT组(n=61)和mMR组(n=60)。mCT组采取mCT辅助介入取栓,mMR组采取mMR辅助介入取栓。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mMR组较mCT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R组总有效率高于m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R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m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多模式MR术前评估实施介入取栓术治疗ACI,效果优于多模式CT。【关键词】脑梗死;多模式MR;多模式CT【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07(2024)02-0112-03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为临床多发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介入取栓术为ACI重要治疗措施,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进一步提升血管内治疗推荐等级,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为6~24h,经过严格的影像学筛选后可推荐血管内治疗[2]。同时,术前明确血管闭塞位置及直径、血流状态等,对保证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modalcomputedtomography,mCT)及多模式磁共振(multimodalmagneticresonance,mMR)均为脑血管疾病重要的诊断评估技术,其中mCT能迅速呈现责任血管闭塞情况与责任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明确有无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区域[3]。mMR能参照水分子运动状态明确水分子扩散受限状况、细胞毒性水肿与血管源性水肿等情况,定量分析组织微细结构,为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4]。本研究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121例ACI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121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方案随机分为mCT组(n=61)和mMR组(n=60)。mCT组男32例,女29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57.38±7.82)岁。mMR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