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第37卷第7期2024年4月Vol.37No.7April2024艺术科技“风险”一词有着发生危险、灾难的意味,标志着人们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担忧或恐惧心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1]的记载,表达了人们对风险不确定性的认知;《周易》中对“天人感应”现象的诸多解释更是早期人们对风险进行辨识,进而指导实践的展现。在西方,“risk”一词源于意大利文,主要指海运贸易中深海航运的危险性。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日益加深,风险从最初的天灾扩展到人祸,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更多与人类的行为相关。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险概念进入西方社会学家及人类学家的研究视野。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的观点,提醒人类当下世界“风险无处不在”;道格拉斯等人类学家在“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将文化心理的认知途径纳入对风险的分析中,从“风险文化”的角度分类、识别和理性分析人们身边无处不在的风险。“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的力量源泉。”[2]重新审视学术界对风险认知的理论资源,深入分析人们在社会重大风险中的文化认知心理,对构建社会的风险沟通机制、培养公众的风险意识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标准和实现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ZD011…风险意识与对风险的认知风险的不确定性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人们主观心理所建构和感知的不确定性。我国古代“天人感应”的观念即反映了古人对风险不确定性的一种认知,是我国早期的风险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模式。在我国传统典籍《尚书》中,《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等皆反映出“敬天保民”的思想,这是当时的人们对“天人感应”的早期认识,也透露出一种源于历史经验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易经》更是被视为对风险进行预测、趋吉避凶的卜筮之书。德国学者卫礼贤曾用西方人熟知的荣格心理学理论对《易经》的卜筮功能作出解释。他认为,卜筮之所以有这么神奇的预测功能,是因为在卜筮的过程中,个体的无意识被激活,受到了宇宙的影响,进而可以更好地把握宏观世界,洞察处于萌芽状态的事物,并选择正确的行为对它施加影响,从而化解灾难。为了得到准确的风险预测结果,占卜者对卜筮的环境有极其严苛的要求。《周易古筮考》曰:“择地洁处为蓍室,南户,置床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