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作者简介:1.孙梦钰,女,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硕士研究生;2.李明晓,男,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虎溪山汉简“梯”“柂”释义及其相关问题孙梦钰1,李明晓2(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400715)摘要:在湖南沅陵虎溪山汉简1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涉及到《食方》内容,其中,亦不乏各种量词的使用。简11“黍一梯”“枣膏一柂”中的“梯”“柂”,均用为器物量词,它们的释义以及文字隶定,对于理解句意至关重要。“梯”可能与出土的节状木器有关,为分层的、卷筒状的、类似于竹桶形的盛装粮食的器具。“柂”即为“匜”,应隶定作“柁”,亦是用于盛装食物的器具,在同墓中曾出土了一些品相精良的漆匜。药食同源,黍米与枣膏配伍,既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饮食喜好,亦体现了时人的养生观念。关键词:虎溪山汉简;《食方》;“梯”;“柂”;量词;释义2024年第2期总第740期MODERNCHINESENo2GeneralNo.740现代语文一、引言1999年6月至8月,湖南省沅陵县城关镇西部的虎溪山1号汉墓出土竹简1300余枚,其内容可分为三类:“计簿”“阎昭”“食方”,其中的“食方”即食谱,多为残简。虎溪山汉简中的《食方》记载了不少米饭蒸煮及其他食物的烹调方法,从烹调方法和工艺流程来看,颇为复杂讲究。值得注意的是,《食方》中亦不乏各种量词的使用,如“斗”(简2、简5等)、“升”(简6、简13等)、“幅”(简6、简7等)、“梯”(简11)、“柂”(简11)、“斤”(简38、简107等)、“两”(简72、简110等)、“果(颗)”(简81、简103)、“寸”(简81)、“罂”(简91)、“尺”(简20、简190)等。它们大多属于“名词+数词+量词”格式,如“饭二斗”“水一升”等;同时,还出现了“数词+量词+名词”格式,如“二幅素巾”等。其中,“梯”“柂”在简文中充当量词十分少见:《食方》简11:装之。令黍一梯、枣膏一柂,盖以巾烝,彻上,反之复烝,绁出置巾上,以手排去其大气而成,为。[1](P145)可以看出,简文中的“梯”和“柂”,分别用来描述“黍”和“枣膏”。张畅认为,根据上下文意,“梯”和“柂”均为计量单位[2](P16)。我们基本赞成这一观点。“梯”“柂”前面分别有数词“一”修饰,它们在此简中用作量词无疑。不过,“梯”“柂”二字在汉简中罕见用作量词,其涵义值得进一步探析。二、“黍一梯”《食方》记录了多种米饭的制作流程,如中黄饭、黄饭、大粲饭、中粲饭、粲饭等,其蒸煮步骤大体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