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前沿2024年5月第14卷第13期临床医学·59·缩小切口,改变为纵切口方式观察手术的效果,以期达到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并发症,保障手术安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于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行PDT的64例患者,按切口选择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2例。其中男50例,女14例;年龄24~8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equentialorganFailureAssessment,SoFA)、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已行气管插管;(2)需长时间机械通气;(3)头颈部手术预防性气管切开;(4)年龄大于18岁。排除标准:(1)有颈椎骨折;(2)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3)局部皮下软组织感染;(4)有甲状腺肿大;(5)既往有甲状腺手术或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是建立长期人工气道的重要方式。1909年,Jackson[1]发明了外科气管切开术。1985年,Ciaglia[2]首次使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dilatationtracheotomy,PDT),因其快速有效、并发症少被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操作技术不断进步,PDT在重症医学病房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气管切开[3]。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的PDT包括犀牛角式、扩张钳式、螺旋器扩张式、球囊扩张式等[4]。随着PDT技术的广泛应用,既往存在相对禁忌的病例如肥胖、颈椎损伤等,PDT仍取得了较好效果[5]。但在临床工作中PDT仍属于高风险诊疗技术,其中常见并发症包括手术出血、气管旁置入、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术后出血、低氧血症、套管脱出、创口感染、气管狭窄等,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则有气管食管瘘、无名动脉损伤大出血[6]。为使手术操作更安全及减少手术并发症,查相关文献提示手术出血与气管切口长度及切口的方式有关[6-8]。目前,PDT多采用2㎝横切口,即先切开皮肤再穿刺[9-10],传统气管切开有选择纵切口方案[11],关于PDT选择纵切口鲜有报道。考虑颈前静脉多为纵向分布,纵向切口可尽量避免血管损伤,因皮肤弹性良好,考虑小切口经过充分扩张后形成窦道能置入气管导管。基于此,本研究调整切开皮肤时机,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常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应用效果比较胡平平,陈万(通信作者)...